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江俊波 冉全 记者 王菲)最近,鸟类调查工作人员在盐城大丰建川鸟类友好型种养殖基地附近进行冬季鸟类调查时,首次在该地监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同时往年只有数只的白琵鹭,今年一次就发现83只,而且在这里越冬的鸟类种类和数量均打破历史纪录。
“前年冬天来这里,单次最多观测到大概20种、700多只冬候鸟,没想到今年一次就能记录到41种,8000多只鸟儿,真的太让人意外了!”据鸟类调查工作者冉全介绍,这次观测到历史最高数据的地方是大丰建川鸟类友好型种养殖基地,原先是多处养殖塘,后来因退渔还湿,养殖塘逐渐废弃,这里就变成了一个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
从数年前鲜有鸟类现身的不毛之地,到如今单次即可观察到的40多种、8000多只冬候鸟,这里为何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
据了解,2020年以来,建川地块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通过将水田与鸟类友好型生态农业相结合,为越冬期的迁飞候鸟提供食物补给和良好的栖息地,同时也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生态示范项目。
大丰建川鸟类友好种养殖生态修复基地位于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缓冲区内,总修复面积约108公顷。2020年开始采用“生态农业+湿地修复”的鸟类友好型种养殖新模式,致力打造一个既能为鸟类提供更丰富栖息地,同时也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与可持续的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项目。
以前“千鸟飞绝”的水塘地,现在已是冬候鸟们的天堂。项目实施三年来,这里由水塘转变为水田、浅滩、沼泽湿地和开敞水面,生境多样性提升,遮盖条件更好,更加有利于各种鸟儿和走兽的栖息觅食。去年冬季,“湿地之神”丹顶鹤也罕见地在这里进行“认证打卡”。
从20种700多只到41种8000多只冬候鸟;从单一的“空塘死水”到水田、浅滩、沼泽湿地和开敞水面并举的多样生境;从“与鸟抢食”到“为鸟留食”……大丰建川鸟类友好种养殖生态修复基地的实施,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得以具象体现。
(通讯员供图)